传承学校特色项目 构建OM校本启蒙课程的研究
作者:曹光彪小学 骆琳   发布日期:2014-10-28 11:25:29   阅读数:12784

  

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活动(简称“OM”)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国际性青少年创新活动,要求队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依靠集体的力量,动脑又动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曹光彪建校以来一直将OM活动作为品牌特色项目,获得过辉煌的竞赛成绩,有面向部分高年级学生的兴趣课程,本课题力求从一个OM竞赛活动指导者、OM普及活动倡导者的角度收集“OM创新”课程的相关资料,设计教学方案提炼教学方法;开展课程实施;综合分析课程实施的意义。最终梳理、发掘适合低年级的OM创新活动内容及内涵、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的OM课堂模式及教学策略,开发OM启蒙课程,让“以创新与合作”为精髓的OM活动惠及更多的孩子。

关键词:OM  启蒙 小学低年级  课程  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学生的需求、学校的特色项目发展催生新一轮的OM启蒙课程的构建:

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根据学校的情况,在原有中高年级OM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试点性教学,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口头表达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他们比高年级的孩子更具想象力,OM的氛围让他们很开心的进行创新活动,合作能力在活动中等到很好的培育。学校在课程调查问卷中发现,喜欢OM课程的学生数名列前茅。   

近年来我们区学校教育一直围绕着“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学生问卷中“同伴关系”位列学生喜欢学校的理由首位,“合作精神的培养”正是OM的精髓之一。学生喜欢OM课程,学生期待需要OM那样充满快乐、充满自由创意的课程。

2OM竞赛与普及的需要:

OM活动”全称是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活动,它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国际性开发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活动。1988年起以每年一次的竞赛形式引进中国已25年,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活动项目。但通常一个学校至多只能有14位学生能参与。

由于OM活动形式独特新颖、内容生动趣味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渴望参加,于是十年前上海开始举行普及性的万人大挑战和OM擂台赛,近两年还推出了OM亲子擂台赛。但普及竞赛每年只有两次,仍存在着开展的时间不长、涉及的面不广等问题。

于是一些OM特色学校开始尝试开设OM兴趣课程并编写相关教材,如光启小学,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上海市曹杨中学编写的《头脑思维与创新》一书在1999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编写的《头脑漫游》一书在2006年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但这些拓展课程大多以兴趣班、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校中,在小学中一般在中高年级中开设,主要目的是为OM的竞赛队建立梯队。

3、曹光彪小学与OM特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以“正气、和气、 灵气、 大气”为校风、“好学会玩 善于合作”为学风的曹光彪小学在建校初期学校就选择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OM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抓手,参与至今已19个年头。曾8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7次捧杯5次夺冠,如今“OM”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特色项目,连续多年被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协会授予“OM特色学校”称号。

“如何更好地开展OM普及活动”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问题。2004年曹光彪小学决定开设“OM校本课程”并进行了“OM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课程两周一次,面向全体三~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了2年多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课题组老师结合课堂实践参与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主编的《头脑奥林匹克——小学版》(2003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一书的编写。学校一直设想在低年级课堂开展OM普及活动学校并形成课程。

 

二、课题的界定

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活动(简称“OM”)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国际性青少年创新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竞赛,赛题新颖有趣,要求队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依靠集体的力量,动脑又动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本课题所指的“OM校本启蒙课程”是指以OM创新活动的内容及内涵为载体,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想象力丰富但不敢表达、不善与人合作等特点,收集“OM创新”课程的相关资料,设计教学方案提炼教学方法;开展课程实施;综合分析课程实施的意义。最终梳理、发掘适合低年级的OM创新活动内容及内涵、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的OM课堂模式及教学策略,最终开发OM启蒙课程,让“以创新与合作”为精髓的OM活动惠及更多的孩子。

 

三、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 通过OM启蒙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促进曹光彪小学OM活动的普及低龄化和校本化,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曹光彪小学的OM课程体系。

2、 OM启蒙课程为重要抓手,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落实学校创造教育的理念,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学校的OM特色,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3、 通过OM教学中引入OM的创新、合作、实践等因素,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学科的育人价值。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国内外的相关的OM普及活动的题库、资料信息及有研究成果,并进行归类比较,吸收有用的成分。

2、调查法:对参加“OM启蒙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研究哪些内容合适、哪些方法途径好。

3、 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反思,反思后不断完善探索方案,创新工作方法与机制,通过不断地调节完善研究。

4、 经验总结法:分析课堂实践的资料,对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疏通,提炼、总结成果。

 

五、实践与研究

(一)梳理了OM校本启蒙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框架。

1、从低年段儿童特点出发,制定了符合OM创新与合作精神的课程目标

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活动(简称“OM”)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国际性青少年创新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竞赛,赛题新颖有趣,要求队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依靠集体的力量,动脑又动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合作和创新”、“动手动脑相结合”是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的精髓和理念。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学习上善于大胆想象和提出假设,不断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结果;有良好的联想和直觉思维能力;喜欢幻想以至异想天开。但由于年龄特点,加之独生子女较多,在思维流畅、表达自信大胆、动手能力,合作意识上有所欠缺。

鉴于OM活动的特点和低年段孩子的特征及本校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OM课程的课程目标:

?  走进OM活动,了解OM活动以及学校开展OM活动的历史。

?  通过“脑力热身操”等语言头脑风暴环节敢说、会说、能说、创造性地说。在活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求异思维、提高思维流畅性和语言表现力。

?  通过“灵机一动”、“激流勇精”等动手实践环节的创意活动,鼓励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解决问题,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想象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大家一起做”环节,在OM 活动中感悟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以课堂实践为基础,“一波三折”设计了适合低年段学生的内容框架

OM活动”的内容分为解题期半年的长期题和当场出题解题的即兴题。OM课程的内容来源于OM活动,课题组选取了二年级4班(当时的)作为蹲点班级,每周进行集体备课,定时听课、课上统计学生参与课堂回答的频次、课后问询学生喜欢哪个活动,评课中讨论教学环节设计的合理性。最终将整个课程内容定为语言、通信、结构、传递、测量五个板块15个内容,每周一节的OM35分钟。框架的制定可谓是“一波三折”。

课程开发初期,我们从OM竞赛题中选取一部分的语言类即兴题作为主体加上与学校环保活动相结合的内容。实践后发现学生很喜欢语言类的头脑风暴,表达与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一学年下来动手能力的提高不够显著,小组合作意识进步也不明显。

课程实施的第二年,尝试从OM竞赛题中选取更多类型的即兴题(增加了传递、测量、通信的内容),加强了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由于传递、测量、通信这些强调小组合作内容的加入,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有所提高。但也暴露出竞赛题内容对于两年级过深、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内容单独分离在几个单元等问题。

通过两年多的课堂实践我们不断调整-----OM即兴题中选取元素降低难度重新编排出符合两年级年龄、心理特点和经验水平的教学内容:

blob.png

(二)确立了OM校本启蒙课程的基本课堂活动模式。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不良的甚至恶劣的氛围,可以扼杀创造人才的出现。因此,以培养创造力为目标的OM课堂必须为学生创设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另一方面,与科学家一样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性思维,所不同的是: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指向探索人类的未知,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向继承人类的已知。科学家的创造水平,正是他小时候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作为启蒙性质的OM课堂必须设计循序渐进的创新体验环节。

我们尝试在每堂课都设置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脑力热身操——灵机一动——激流勇进——大家一起做”固定教学模式。

1、 脑力热身操,头脑风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但是正是由于年龄小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因此我们在每堂课都安排了与内容相关的脑力热身操,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思妙想就一个问题发挥想象说出尽可能多的答案,例如“传递”一课中让孩子们说出了很多传递乒乓球的办法:直接扔、利用斜坡、利用反弹,为了激发他们的思维我还和他们分享了别的班级的答案利用汽水的喷射等。又如,“站立的纸”一课则让学生说出各种纸的作用,开始时大家只能说出画画写字等一般用途,几轮过后思维被激发了,有人说出了当书签、撕开当雪花等答案。我们发现只要引导得法,坚持为学生提供机会,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

2、 灵机一动、激流勇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低年段的孩子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帮助。他们还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因此,OM启蒙课堂上需要循序渐进地设计可以动手操作的“一题多解”的教学活动。

每节课上的“灵机一动”环节是整节课的基础活动,通常学生很容易做到。而激流勇进则是在前面基础上的递增,是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例如,传递一课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勺子、纸、剪刀、绳等材料,要求他们运用材料取出盒子里的乒乓球,“灵机一动”环节孩子们就已经想出了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用写字的纸可以包乒乓球、也可以做成铲子、平时吸的吸管可以造型成为铲子、剪刀的柄也成了铲子等方法。这时候我又拿出了“橡筋”、“绳子”让学生想办法,由于第一个活动的铺垫,学生将橡筋、绳子变成了剪刀的圆柄、吸管的圈勺等。由于“灵机一动”和“激流勇进”是相关联且递进的动手操作环节、在一次次的反复操作时间过程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大家一起来,创设合作机会培养合作意识。

OM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每一堂OM启蒙课都会有一个要求大家必须合作完成的任务。例如,在“OM变变变”中要求小组合作用肢体表现出字母OM。又如在“测量”中要求的测量任务时间很短,必须小组合作才能完成。

另一方面,我们深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了让学生喜欢上OM课,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每学期结束我们都通过《成长记录册》的互动留言栏进行调查,确定每个环节的时间设定。调查显示:每年都有超过60%以上的学生最喜欢人人参与的“脑力热身操”和“灵机一动”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因此35分钟的OM通常有20分钟是组织这两个活动的。

(三)总结了OM校本启蒙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鼓励异想天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OM课上提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想就怎么说。 我们有一堂课叫“建高楼”,在脑力热身操环节要求小朋友畅想未来的校园,他们有的说要给大楼装上翅膀,那样地震的时候就可以立刻飞走,也有人说未来的校园是一个生态园,到处有植物有世博会瑞士馆墙外那样的太阳能电池;未来的校园充满高科技,里面有各种各样三维的教室;未来的校园的外墙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变换美丽的图案……课堂上七嘴八舌讨论异常热烈,我决定零时改变计划,35分钟让孩子们尽情畅想,本以为这下孩子们该满足了,可是事情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参加《少年报》小记者班的哈哈把OM课上同学们“2050未来校园”的畅想计划写在了记者班的日记里引起了少年报社老师的极大兴趣,一则约稿电话打到了我办公室。“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们全家总动员尽情畅想呢”!一封倡议书通过班网发了出去。一周后我收到了50多封畅想。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畅想经过家长的润色变得流畅,有的孩子在家庭中引发讨论获得了更多的启发……

他们的奇思妙想被刊登在《探秘》杂志,孩子们个个得意洋洋。家长们都说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孩子们说长大了他们一定要把畅想变为现实。我想:只要给孩子们插上创造的翅膀,总有一天他们会梦想成真。

2、鼓励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回去探索。爱因斯坦说过:“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此,OM课上非常鼓励读题后的提问、讨论后的质疑,在宣布题目和方案讨论之后老师都会安排质疑的环节。在《站立的纸》一课上,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一张长10厘米的纸做一个20厘米的结构,当场就有学生质疑:怎么可能?几秒沉思之后有学生提问:是不是可以撕开纸?立刻有人回答:为什么不可以,题目没有规定。整个质疑过程老师冷眼旁观、学生自问自答,思维火花频频闪现。

3、 鼓励动手实践

操作能力对检验创造性思维的正确与否有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发明家都从小自己制作各种模型。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筝等,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实验。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各种学具,对特别爱好者要给予重点培养。OM课上的材料都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材料,例如纸、橡筋、橡皮泥、牙签、吸管、绳子等,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可以人人动手外,意犹未尽的还可以课后自己找来玩一玩。

4、 鼓励小组合作

OM”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团队合作为主要形式。因此,要特别注意抓住小组活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渗透教育,让每个团队明白合作的内涵。例如,在小组获得成功时要帮助学生总结诸如文明合作、取长补短的合理分工等成功的经验,在学生失败时要帮助他们总结失败,找出合作中的问题。教师还要特别视小组学习的组织和指导,注意组长人选的培训,帮助组长学会合理分工,发挥组员特长,懂得协作,善于交流,形成团队。

5、 关注存在差异

 OM”活动课的形式、内容相对开放,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以及动手能力存在差异,课程实施时应关注学生差异,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传递”这课,一般学生只要他们想出办法利用材料把乒乓球从一个盒子传递到另一个盒子就应该及时肯定鼓励,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应要求他们改变吸管、剪刀、橡筋的一般用途和使用方法来传递乒乓球,对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激励他们想出更合理的方法,挑战绳子等材料。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

(四)挖掘了OM校本启蒙课程的意义与内涵。

1、实现OM创新精神与人文传统教育的融合

“勇创新、乐合作”是人文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包括保持好奇心、想象力,敢于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对待问题的不同观点,勇敢的面对挫折和逆境;友爱同学、互相互助,善于倾听、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能与好朋友一起完成一个小任务,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OM”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轮流担任组长、裁判,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发表见解、大胆提问、互相质疑。

OM”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中每个人都要参与活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制作的作品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队员不怕挫折,善于动脑,勇于实践才能走向成功。活动中只有互相配合才能获得成功。这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培养。记得《通讯任务》一课要求各小组用道具发出信号指挥蒙住眼睛的同学把小动物的货物贴到正确位置。这不但要发出的信号简明扼要,更需要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记得有一个冠军小组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中就说道:“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七嘴八舌,谁也不愿意听谁的,后来时间到了我们连信号都没有讨论好结果输了。后来第二次,我们就听一个人的,然后大家补充,抓紧时间合作练习,最后我们赢了”。

所以说,“OM”活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渗透人文传统教育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OM”活动中创新品质的培养与人文传统教育息息相关。

除了“OM启蒙课程”之外,学校每年都组队参加全国的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20多个全国冠军、4次获得世界冠军,在曹光彪“OM”不仅仅是金牌和锦旗,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蕴含着很多的故事。

2OM没有失败者,抓住挫折教育的契机。

1996年起,曹光彪小学OM参赛队在世界OM决赛场上先后获得过5个冠军、1个亚军和1个季军。2011年,学校OM对在全国古典类比赛中失败,2012OM队员不言放弃继续挑战古典获得全国冠军,但在国际比赛上名落孙山。这批队员在小学最后一课的毕业典礼上,邀请教练一起用情景剧的方式勇敢地向全体五年级的老师、家长和同学们讲述了他们的挫折经历和从悲哀——坦然面对——再燃斗志的心路变化。老师将OM队员不怕失败的故事做成了数字故事在OM课上播放,告诉当时二年级学生OM没有失败者。2013年学校获得古典类冠军,四年级的小孙回国给老队员发消息报喜:OM没有失败者,只要有梦想,就会成功。

3、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OM课常常鼓励学生说出不一样的答案、大胆地说出各种答案,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和解答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曾在2011年抽取二年级15个学生,利用“吉尔福创造力量表”在学习课程前后进行问答式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致性测试(由于二年级能力有限无法完成书面测试,原表中的英语单词被替换成学生熟悉的词语,去除了个别两年级无法完成的题目)统计结果如下(表格中呈现的是四舍五入后的平均值):

blob.png 

从数据来看,“OM”课堂没有统一答案,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解决问题,学生考虑问题不再单一局限,而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且将这种思维方式迁移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比如:作文的“一题多写”,数学中的“一题多解”等等。另外,他们还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解决办法,并通过尝试验证得出结论。

(五)问题与思考

二年级的OM启蒙课程经过实践与研究,日趋成熟,成为学生特别喜欢的课,对学生的发展也呈现出促进效果。但是在课程的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1、丰富评价的内容,提高活动课的教学质量

本课题在课堂评价方面有所欠缺,大多停留在活动后的交流评价。如何即时扑捉、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记录反馈量化,有待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作进一步的探究,我们不仅要制定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能力的具体目标,还要有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评价标准,从而保证活动课的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的校本培训,使课程更有生命力。

目前两年级OM启蒙课程的教师人数已经1人增加到3人,为了让课程更有生命力和辐射性和推广性。应考虑建立完善教师参考资料、收集更多的学生作品、案例,形成素材库,形成课程教师的校本培训材料,让更多的“新手”教师快速适应OM启蒙课程。

 

六、附件

附件一:《嗨!OM》科目设计.doc

附件二:《嗨!OM》教案集.doc

附件三:课程小故事尽情畅想2050未来校园.doc

附件四:论文——OM创新精神与人文传统教育的融合(骆琳).doc

 

七、参考文献:

1、中国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一年一度举行,本科目的教学内容就是基于其中即兴题竞赛的竞赛题。

2、吉尔福特思维测试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