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屋顶花园为载体的阳光教育模式之一年实践
作者:上海市罗星中学 杨逊蕾   发布日期:2014-10-28 11:13:32   阅读数:7882

阳光教育与屋顶花园

1.1 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屋顶花园是指在屋顶绿化的基础上把地面花园的形式移至平屋顶上,国际上,德、日两国在屋顶花园的推广和专业技术上均有突出表现,而国内校园的屋顶花园建设早在1995也已经被提出。虽发展较晚,在近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意义多体现在改善校园环境(郑榕,1995),也有简单把屋顶花园归入中学生物实验室,将它作为一个附属组成的描述(康继红, 王德林,2009)。

“阳光教育”是一个中国教育的新词汇,在国际上,尚未有专业的学术词汇可以概括,本方面的研究也非常罕见。阳光教育的内涵是教师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一种教育(周洪宇,广少奎,2004)。随着阳光教育理念的提出,以该理念为原点的教育模式在不断的探讨中推陈出新。无论是“三环聚焦‘四季’模式”(李浪,2011)还是“四维”互动“阳光大课堂”模式(张宏群,2011)都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构建,但他们均把目光投在常规课堂中,忽略了某些“超常规”的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屋顶花园。在强调“跨界合作”的今日,推陈出新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这个载体,拓展诸如屋顶花园这一新载体来构建阳光教育模式,不失为一个精彩的尝试。

1.2  实际意义

屋顶花园作为一种小尺度的绿化空间,是校园环境中属于较为自由、可以进行适当创意改变的优势实验区域,这使得学生在参与度上有了很大拓展空间。不同于授课式的课堂,也不同于制式化的实验室,屋顶花园真正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创意,在真正自由的实践中学习、成长。但如何用好屋顶花园这个优质载体,为其“量身定做”一个阳光教育模式无疑是必要的。

1.3  理论意义

面对中学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以及分科之后的生命科学教育、化学教育、物理教育,这些脱胎于“科学”的教育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建筑于其最原始的本质——实验。结合实验的教学,以屋顶花园为载体,探索建构出成熟的阳光教育模式,对于“课程标准”的贯彻和阳光教育理念的发展都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


2  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

结合“罗星中学‘阳光少年培育计划’项目”,以屋顶花园为教育载体,2013学年罗星中学的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多样性活动。主要包括:校园植物名录调查、屋顶阳光花园设计、校园绿色地图等项目和“救救蛇”知识竞赛、植物识别知识竞赛、植物摄影、自然笔记、养蚕活动等各种竞赛。

2.1  主要活动项目回顾

本学年我校共有3项较大的,以屋顶花园为载体的阳光教育模式中,生物多样性方向的活动项目进行,现回顾如下。

2.1.1 罗星中学校园植物名录调查

2.1.1.1 概述

本项目主要由校园植物名录调查组完成,调查组成员为马怡宁、张鑫坤、闻致远、王润茵,指导教师为杨逊蕾。

为了充分挖掘师生身边的生物多样性教育资源,调查组从校园内的植物资源出发,进行了罗星中学校园植物名录的制作和调查。这次研究调查中,调查组主要从校园植物的种类、用途、分布等方面着手,通过采集影像资料、上网查询、查阅专业分类书籍、资料等手段对植物进行较详细的调查了解。

整体调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观察了校园内植物的分布,并拍摄了部分照片。

第二阶段,对采集的植物进行物种鉴定。通过老师,书面资料等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用途等,并对学校的部分闲置区域的绿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三阶段,对前阶段的研究结果进行补充整理,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展出成果。

 blob.png

2.1.1.2 意义

此次研究调查,旨在进一步加深对学校植物的了解,制作罗星中学校园植物名录,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校园绿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科学材料。

作为系列活动中的第一项,本项目调查组虽然人员配置较少,但其对于整个系列活动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为接下来的一系列活动如:绿色地图绘制、植物识别竞赛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走好了2013学年生物多样性活动的第一步。

2.1.2 上海市罗星中学屋顶阳光花园计划(前期)

2.1.2.1 概述

屋顶花园是指在屋顶绿化的基础上把地面花园的形式移至平屋顶上。罗中绿化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初步确认绿化植物总计48种,分属35个科。(统计时间201310月下旬)校园绿化总面积无法增加。

而学校的教学楼(新楼3楼露台)、图书馆、阶梯教室等建筑均有大面积的屋顶平台,周围无高大遮蔽物,光照充足,是建设屋顶花园的合适区域。从建筑本身方面看,房屋平顶的承载力一般都超过300kg/m2,足以承受正常屋顶花园的重量。只要精心设计,合理利用各种条件,建成屋顶花园是完全可行的。

但屋顶环境与地面绿化地块的明显区别在于土壤条件、温度条件以及防风能力。屋顶阳光直射强烈,无大比热容的土壤来控制温差,容易出现冬天严寒,夏天酷热的气候条件。另外,上海地处东部沿海,夏季常有台风袭击,不但植物容易遭受风害,还有高空坠物的风险。

但以上问题均可以采取增加湿度、使用轻质土栽培技术等其他合理设计来规避风险。

2.1.2.2 意义

本计划从现状、意义、设计要求及原则、前期技术方案、播种和后续建设与展望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针对上海市罗星中学的屋顶阳光花园前期计划。

利用了校园植物名录的成果,在植物配置方面进行了有基础的专项研究。屋顶花园的植物选择耐热、耐干旱、耐瘠薄、耐粗放管理的品种,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屋顶花园的植物多样性,同时体现良好的景观效益、生态意义以及高度的教育教学意义。

屋顶花园作为一种小尺度的绿化空间,在学生参与度上有很大拓展空间,可以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模式下营造出精致、细腻的视觉氛围。而阳光少年的培育计划,也可以从小小的屋顶花园起步。

2.1.3 校园绿色地图(进行中)

校园绿色地图是一个长期项目,结合了自然笔记、植物辨识、生物摄影和科普文学创作等多方面内容,最终成果将以《上海市罗星中学绿色地图》的小册子与校园网植物专页两种方式进行展示。

blob.png

2.2  知识竞赛活动回顾

2.2.1 概述

2013学年,罗星中学组织学生参与“救救蛇”知识竞赛、植物识别知识竞赛、植物摄影、自然笔记、养蚕活动等多项知识竞赛及活动,共组织学生216人次,涵盖预备、初一、初二三个年级。竞赛辅导方式包括社团课专项辅导、课外辅导和社会实践等多种不同模式,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学生欢迎。

2.2.2 收获

在各项活动中,罗中学子收获颇丰,除植物识别知识竞赛获得区三等奖外,其余竞赛一、二、三等奖均有斩获。校园植物名录的撰写亦荣获区一等奖。

 

3.  评价模式探索

2013学年的一年时间里的,罗中以科学学科为试点,进行了以屋顶花园为载体的阳光教育实践。在此过程中,特别邀请参与了自主探究的学生开展座谈会,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blob.png

让亲身参与过自主探究的学生参与到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再结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经验积累,得到最适合于以屋顶花园为载体的阳光教育模式的评价标准。座谈会的过程中注重记录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评价点,把他们认为“好”的和能够体现“好”的标准定为最终的评价准则,丰满评价标准的实践意义和准确性。

 “学习性评价”——它脱胎于赫赫有名的“形成性评价”,又不仅是学术名词的变换,而是课堂评价观念及其实践的变革。本文将以一种小组式科学课堂计分表的应用为范本,对科学教育的简单学习型评价进行探索。

 3.1  学习性评价和小组式科学课堂计分表

“学习性评价”有一个宽泛的定义:“学习性评价是指其设计与实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评价。”(Black P.2004)但这个宽泛的定义常常使人产生混淆,在具体运用上,“学习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这两个术语经常轮换使用。可这两个评价的内容、范围和作用、功能又都是明确区别的。

“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注重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与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并及时反馈,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教学加以改进。这不同于“形成性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只评价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且是为了对以后的教学加以改进。[1]

blob.png

学生按照班级里的座位安排,六个人为一个小组,有一个记分员(轮换制,不设组长)。每节课按照发言,创意,合作,作业情况和课堂纪律等五个方面进行小分加减,其中发言、作业情况和课堂纪律评分以教师师评为主,创意和合作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整个评价过程在课堂内进行,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时改进教学过程。最后的汇总结果不但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也可以用来换取小奖励。

3.2  数据分析及结论

在为期一年的实践应用中,共在预备年级四个班、共191名学生中发放9632+32x2)张小组式科学课堂计分表(见图1)。

2013学年第一学期只面对预备12班进行小组式科学课堂计分表的应用,第二学期起面对预备1256四个班级同步进行。每半学期收集整理统计一次。

blob.png

在这一年的应用时间内,学生对于小组式科学课堂计分表极富热情。特别是在第一批奖励颁发之后。图2是作为奖章的自制徽章,每一个徽章均有编号,每一次只颁发给排名第一的小组,相同的徽章并不会重复出现在下一次的奖励中。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独一无二式的珍稀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良性的竞争氛围。

学习性评价的核心是“人”,尤其应该重视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及思维的发散,鼓励他们的个性思考。

小组式科学课堂计分表是一种有效的简单学习性评价应用,它的优势在于:

1)能有规律地体现学生实时学习状态

2)能有条理地记录学生学习变化趋势

3)能有实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

4)能创造条件,对利用“等待时间”进行尝试

 

4  一年实践总结与展望                                  

随着城市化进展的突飞猛进,校园绿化面积紧张,能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索的空间被挤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屋顶花园为载体的阳光教育模式构建是一个在贴合现实的同时富有创新性的尝试,在可复制性的探索上也很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2013学年,罗星中学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且前后贯穿,衔接有序。作为一个系列,它充分体现出了学校为单位对于生物多样性活动的支持和鼓励,每一项活动无论大小,都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结合“罗星中学‘阳光少年培育计划’项目”,以屋顶花园为教育载体,本学年活动更突显出了生物多样性相关活动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于自然地交流中阳光成长。活动中涉及的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是活生生的对象,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发掘了育人因素,揭示了各种生命现象下隐含的事物本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包蕴的哲学内涵,加强思想道德和生命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罗星中学2013学年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虽然暂告一段落,但生物多样性活动的开展依然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的2014学年,乃至20152016……都将持续地、有效地延续2013年的成果,并将成果扩大化,现实化。在接下来的活动开展中,还将继续进行罗星中学校园绿色地图的绘制、屋顶阳光花园的建设、在阳光花园基础上的阳光教育模式的实践和检验,持续性的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还将继续。

如果把形成性评价看做一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形成的环,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如何获得进步,并通过对他们的学习表现的反馈来实践。那么我更感兴趣的学习性评价,就是在每一节的课堂上所进行的最最细节的构筑过程。这两年,学习性评价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并慢慢付诸实践,特别是针对科学教育,及时评价对于得到一手的教学反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以一种小组式的科学课堂计分表为范本和突破口,历经一年,96份表格……小组式科学课堂计分表是一种有效的简单学习性评价的应用模式,它可以:

有规律地体现学生实时学习状态。

有条理地记录学生学习变化趋势。

有实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

创造条件,对利用“等待时间”进行尝试。

正是因为学生参与了评价标准的制定,简单学习性评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提高科学基于屋顶花园的阳光教育的整体水平,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添上一对强有力的翅膀!

通过一年的实践,以屋顶花园为载体的阳光教育模式正一步步迈入规范化实施,由学生自行找出感兴趣的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并及时结合评价标准作出反馈评价。在未来的探索中,争取使这种以屋顶花园为载体的阳光教育模式能够真正做到:

1)为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各学科提供创新教育实验平台。

形成有规模、有成效、有实用性的长效阳光教育模式,高效利用屋顶花园的优质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思,拓展他们的STEM素养。

2)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优秀园地。

在教研过程中不断完善已有的阳光教育模式,以其为基础拓展教育教学研究新方向,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满足新时代对于科学教育的迫切需求,形成教学相长的活力氛围。

 

参考文献

[1]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性评价”:课堂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8289):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