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营】复旦大学丨走进校园生活,传递科学精神
发布日期:2022-07-19 13:45:31   阅读数:927

  7月18日起,2022年高校科学营随着开营仪式正式拉开序幕,来自五湖四海的300余名同学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在复旦分营展开为期五天的线上之旅。五天里,同学们将云游复旦校园、聆听名师讲座、结识优秀朋辈,为科学梦插上新的翅膀。

今天是活动的第二天,不少同学已经初步熟悉复旦、熟悉彼此。今天,复旦分营开展了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活动。让我们来看一看昨晚和今天的活动情况吧!

走进校园生活 | 旦旦辩论赛讲座

  7月18日晚,在复旦大学演讲与口才协会的郭天霖学长的带领下,分营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讲座。郭天霖学长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大家科普了有关辩论的基础知识和一般技巧。

  他开篇介绍辩论与其他语言技巧的区别,使同学们加深了对于辩论的印象。之后,他重点介绍了有关辩论的逻辑、三段论、前提等辩论基础知识,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巩固同学们的辩论知识和辩论思维。然后,郭天霖学长用幽默有趣的视频告诉大家有关质询和反驳的知识和技巧,并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和疑问。

  在这次讲座中,同学们在欢声笑语收获了辩论知识,并为7月22日的旦旦辩论赛做好准备。请期待他们未来的表现!


感悟复旦精神| 复旦科学家故事
主讲嘉宾:王梓萌

  王梓萌,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校团委副书记(兼职),仲英青年学者

  弘扬复旦故事,理解复旦精神,就要了解复旦的历史和复旦的优秀前辈和光辉人物,通过宣传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态度。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王梓萌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了解复旦老科学家的故事,感悟复旦精神。通过聆听谢希德校长学成归国的经历、老校长与复旦的故事和朱永官院士的科研故事,同学们了解并认识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和严谨开放的科研精神。

  在讲座的最后,王老师通过介绍西方水化学学派和中国水文地球化学学派两个学派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故事,体现了中国和世界的学术交流和融合进步,也告诉同学们,要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


走进科学世界| 温室气体监测对碳中和的支持
主讲嘉宾:姚波

  姚波,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姚波老师的描绘中,同学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科学世界。
姚波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出精彩的地球科学故事。
  首先,姚波老师让同学们大胆设想,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以火星和金星两个例子证明温室气体的平衡对于地球的作用。之后,姚老师谈及地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探讨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制冷剂氢氟碳化物排放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在最后,姚老师通过介绍我国的“碳中和”目标和当下的地球大气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的发展,从技术入手,告诉同学们当下科研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和倾向,表达了对未来前景的期待。

  从生活小事到地球宇宙,从过度排放到积极监测治理,同学们认识到了我国“碳中和”目标的科学性,以及科学技术对于治理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全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同学们产生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和思考。


带队教师感想

  相信通过科学营复旦分营的交流,带队老师们和同学们在学习和交流中理解复旦精神感受复旦文化,让我们先听听带队教师的感受吧。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是全国著名的“双一流”“985”“211”重点高校,这次能通过参加高校科学营活动在线上云游复旦,相信不仅是我,同学们也都十分期待。从科学营的网站进入,可以看到本次复旦大学分营的具体活动安排,从破冰活动、朋辈交流到学术讲座、科研实践,再到校园和实验室的参观,有欢笑有思考,有理论也有实践,总体看下来还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我最喜欢“学思践悟”和“主题讲座”的安排,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包括对科技前沿重点实验室的参观,更是播下了学生心中对科研向往的种子。感谢高校科学营活动方和复旦大学组织的本次活动,也感谢各位老师、志愿者们的准备和付出,期待接下来一周的“复旦之旅”。

——上海带队教师 贺一民




  科学营活动整体设计合理,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无处不在的志愿者团队,带队志愿者、宣传志愿者、网站志愿者、策划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们给我和我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的高校科学营活动,使得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接触科学,接触复旦大学,点燃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培养了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科学营,收获知识,锻炼能力,收获友谊,分享感动,为未来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22年这个不一样的夏天,收获满满,感受深深,感谢复旦大学!

——辽宁东北育才学校带队教师 杨永坤




  第一次担任高校科学营带队老师的工作,从报名、激活到与学校、学生沟通,再到活动安排,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学习过程。我们的学生有幸参加复旦大学分营,学生们早早地就被复旦大学的志愿者分好了组,带队的志愿者也随时通知他们分营的活动安排、及时发放营员手册。我自从加了志愿者陈静远的微信,遇到事就问,有时候晚上挺晚的,我还很着急,她也能马上回复我,即使我有时候因为不了解流程反复问,她都会耐心解答。复旦大学有这样的志愿者团队,让我们对整个活动安排、规划以及整体流程都特别清楚。现在学生们积极参与着线上的活动,对安排的课程特别感兴趣,其中,同学们尤其对科研实践特别好奇、对旦旦辩论赛也特别期待。希望我们的学生能过在本次科学营中收获满满,也祝高校科学营复旦分营活动圆满结束。

——内蒙古集宁一中带队教师 贾乐


科学营同学感受
  在进行了由本次高校科学营的辩论讲座,让我有了更好的方式了解辩论的过程,更是让自己有了一次可以提升自己思维的学习方式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一起学习。
  通过本次高校科学营辩论讲座,我了解到许多曾经了解或未知的学习知识,通过倾听学长的讲解了解辨论过程。以前我也了解并观看过一些辨论赛,通过选手之间的相互答辩,让我体会到了许多不曾有过的动力,更是激发了我对辩论的兴趣。通过自我学习,我在课外也了解了许多学习知识,并且可以与同学们分享。
  期待在之后的科学营学习中可以与营员同学们一起进步吧,通过各方的方式取长补短,继续加油!
——范佳琦


——潘婧欣
  从昨天的《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产教融合与创新教育》的主题讲座到今天的《复旦科学家故事》的分享,无处不在的科技力量,带给我们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也带给我们对像谢希德、朱永官等老一辈复旦科学家无限的崇敬。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精神,造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这是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无形精神要素。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的科学家怀着质朴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作为年青一代,我们要继续弘扬科学家精神,脚踏实地、潜心学习、刻苦钻研,学好本领,自觉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炫宇


  在听讲座时我听到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
  1876年一次宴会上,巴斯德指出:“我有感于两个深刻的印象,第一,科学无国界,第二看起来与第一自相矛盾,但却是第一点的直接体现,即科学是一个国家人格化的最高体现。科学无国界,因为知识属于人类,是照亮世界的火炬。科学是一个国家的最高人格化,因为这个国家将永远是第一个把思想和智力的成果传播得最远的国家。坚信自己已经获得了真理,这是人类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快乐之一,而一想到自己为国家的荣誉做出了贡献,这种快乐就会变得更深。尽管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他必须把他的工作对世界的影响奉献给他的国家。”
  郭永怀1957年回国,钱三强于1948年夏天回到战乱中的祖国,钱学森于1955年回国。这些都让我明白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的含义,也让我更加的了解、敬佩、尊重科学家!
——刘蔺平
  今天早晨进行的复旦科学家分享会让我收获非凡,看完视频,我深有感触
  在庞大的中国,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孜孜不倦的屠呦呦,用爱育人的张桂梅。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做到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参加这次复旦科学营,很开心与各地方的学霸朋友们认识。在这学习到了很多,宽阔了自己的眼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总之很开心。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实力和人才激烈竞争的世纪,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青春大好时光,锤炼自己的品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发奋进取、勇于实践,在成才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阿迪莱·阿不里孜

供稿/复旦大学分营